落户资讯网落户一对一咨询服务

咨询范围 表格下载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读到博士想转行是不是很浪费教育资源?

居转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学医已经第8年

  

2016年,我在伦敦读博士,每天焦虑自己是否能毕业,失眠抑郁,无助彷徨。

  

2021年,我在互联网大厂,年薪百万,生活没有重大难题,充实丰富且有趣。

  

我是2016年12月博士毕业的,我现在都精准地能记得我答辩的日期是2016年11月11日,博士证书上的毕业日期是2016年12月28日。这几个日期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我在博士期间,遭遇了很大的打击,也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主动的大选择——转行。在此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顺顺利利,没有大的挑战,也没有很深度地思考过自己要什么。高校的氛围,还是跟在社会的氛围是不一样的。在高校里做科研,氛围比较纯粹,目标就是发论文做学术,尽量把自己的学术做牛逼了,也就可以了。当然,在学术上成为大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对我这种连发Paper都觉得很困难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2016年,对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第一,我终于博士毕业了。在毕业之前,我有长达两年的时间处在一个相当低谷和抑郁的状态里,无法自拔。博士毕业,相当于“从根本上”根治了我在那个阶段的焦虑,因此,经历了2016年后,我就又开始开心快乐起来。

  

大概从2015年开始,我就在思考,我是否要继续走科研这条道路。我之所以犹豫和摇摆以及另谋出路,是因为我发现我没有那么into科研。

  

我时常跟自己展开“问心术”,也就是问自己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我一定要非常诚恳地回答出来,最好是要一笔一划写在纸上。

  

我问过自己:

  

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我这一生如果没做到什么,我会抱憾终生?

  

我梦想的工作场景是什么?

  

假设让我在10-20年后成为XXX,我是否愿意?

  

相信我,很多时候,这些问题我们自以为自己心里很清楚,但其实未必。因此,我强烈建议你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一个问题问自己,并用纸和笔写下来。直到写下来的那一刻,你才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不想要什么”。

  

也是基于我对自己的无数字“一丝不挂”的拷问,我做了“转行”的选择!

  

在2015年和2016年的光阴里,我每天都极为高效地在做科研以及准备转行的工作申请。我挑选的是门槛极高的“管理咨询”,所以挑战很大,要准备的内容很多。一直以来,我都在物理和材料学这样的“离商业很远”的学科里,钻研专业的知识,突然要转行去商界,我在短时间内需要恶补的知识很多。

  

同时,英国对于外国人找工作是极不友好的,也就是说,毕业之后我就得回国。然而,管理咨询行业在伦敦是globalpay,而在中国则会localpay。也就是,假设我进入伦敦的office,我拿到的payment会比我进入国内office要高很多。因此,我不断忙着科研和找工作,我还忙着了解“如何在英国找工作”和“如何在中国找工作”。而这两者,在两个国情下,差别是非常大的。

  

总之,一路上跌跌撞撞,忙碌,碰壁,摸索,最终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最终没有如愿去到管理咨询,而是去了跟咨询相关的行业:市场研究。随后,又在短暂的五年职场生涯中,我经历了两次转型,也在3年的时间里,让自己的收入翻了三番,在自己人生32岁的时候,实现了年薪百万。我简短地总结了我的几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我从一个科研人员踏入商业圈,从事市场研究。读博的时候,我们几乎是钻进了一个窄又深的洞里,我们做得很转很深,但是却鲜少思考我们研究的领域,将来可以如何商用或者产业化。因此,读博四年,我对商业世界的规则,毫不了解。

  

第二次转型,我从市场研究,赚到互联网公司的研究院。在市场研究的公司里,我们专注于快速消费品的市场表现和策略,而丝毫不需要用到我的博士专业所学到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因此,我开始苦苦寻觅一些可以结合的领域,并尝试把我的所有软硬技能和专业知识利用起来。

  

第三次转型,我希望去到更大的平台,去做技术驱动商业的事情。经过一番努力和折腾,我成功进入了头部互联网大厂,成为了一名技术战略专家。在这里,我做的事情,可以更加的融合我之前学习的知识。当然,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充斥着琐碎的事务。我需要花费很多额外的时间,来整合自己的思维、知识、和技能,以最大化自己的能力优势。

  

短短5年,我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地摸索,艰难地转型及转行。为了转行,我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碰壁,去试错,因为这条路上,没有一个导师或者教练,可以为我定制化我的职业发展方案并不断跟我校准。

  

2015年,大致是我最迷茫的阶段。在那段时间里,我也曾“希望抓住救命稻草”般地在知乎上看各种回复。我经常在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之时,打开手机,在知乎上搜索跟我类似的经历,看看是否可以找到一些方法和路径。

  

在这些帖子里,我看到过,北美化学女博士,深夜背着书包敢去院里做实验,却遭受抢劫的经历。我看到过,生化专业的博士大哥,细数了自己为了毕业杀掉过成百上千只小白鼠。我看到过,天文学的博士,在某山上的天文台孤寂度日。

  

这些人,都发出过同样的疑问:“我都读到博士了,还能转行吗?”

  

再反观,回答的帖子里,其实很少有人把自己的转行经验分享出来。有一些稀疏的回答,也不过是不超过500字的潦草回复,可能大致讲了一下“我是数学系博士,后来好不容易毕业,发现不好赚钱,现实又很现实,我就转行来做投行了,现在收入还不错。”等云云。类似这样的答案,他讲了自己的“起点”和“止点”,但他并没有详细地讲清楚自己的路径,自己面临过的两难的抉择,自己遇到过的机会都有什么,以及自己是怎么思考和决策的。

  

到了2019年,我陆陆续续地接到了我周围的师弟师妹向我发起的求助。他们总是问我:“师姐,你当时究竟是怎么顺利转行的?!”从这些师弟师妹的急切的发问里,我看出了些许问题。那就是,我的师弟师妹们以为,我转行很“顺利”。

  

之所以给他们留下了一个顺利的印象,是因为我2015年还在实验室里,苦于毕业,每天加班加点做科研。2016年12月,一毕业我就去了一家全球第一的市场研究公司担任分析师。在师弟师妹们的眼里,我是“顺利”转行了。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我几乎在整个2015年都处于一种抑郁的状态。我每天都很低迷,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我一方面扛着“可能毕不了业”的压力在努力毕业,另一方面我在寻求人生的新的出口。

  

我走过的路程,其实很曲折,也很坎坷。它不是坦途,但或许值得分享。随着问我的人越来越多,我苦于每次都要重复一遍同样的故事。而且,口述是有限的,往往只能提供一些支离破碎的点状的描述,无法做到系统性和结构化。于是,我开始在知乎上写文章,或者回答相应的问题。

  

在知乎上写答案或者文章的好处是,我可以做到把自己脑海里的观点,以及我的经验故事,和盘托出。直到,我认为回答的差不多了,我可以一键转发给问过我类似问题的师弟师妹们,这样做是更为高效的。因此,我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和转行路径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其能或多或少,帮你避坑,或者少走弯路。

  

此前,我认为我挺“菜”的。我既没有在科研道路上留下丰功伟绩,转行之后又没有闪闪发光的投行或者MBB的光鲜履历。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几经周折,进入头部互联网大厂的打工人。因此,我断然拒绝去写我的经验,因为我觉得我的经验一定会让大家贻笑大方。

  

然而,我的知乎之旅改变了这个观点!

  

2019年,我花了3个晚上的时间,在知乎上答了3个帖子。回答完之后,我就置之不顾了。没过几天,我居然收到了很多私信和咨询!

  

这些处于迷茫期的学弟学妹们,让我看到了过往的自己,勾起了我那段无助而低谷的回忆。往事翻江倒海而来,我庆幸我已经走出来了。

  

知乎让我意识到,还有很多跟我一样的人,他们其实需要一些微弱的光。也许,我应该写下我一路过关斩将的经验,供大家参考。对于那些处于迷茫期的学弟学妹们,他们或许可以找到“借鉴之处”,或者可以找到一条“可能可以复制”的路径。无论“帮助”的程度是深是浅,它都好过“没有帮助”。我不优秀,我的转行路径也不是通往优秀的康庄大道,但希望它能发光发热,权当一篇影响因子一般般的参考文献。

  

对于大牛而言,我的经验就不足挂齿了。大牛,自然都有自己的路径,他们走得路,更为曲折、崎岖和孤独。我也希望,看到更多的人做经验分享,照亮后来路过的人。

  

我思考过,我要怎么样写这本书。在我局限的认知里,一种方式是说教式的,一种方式是经验分享式的。

  

说教式的文章,大多介绍各种方法论。优点是其能给出很全的,富有系统结构和框架的方法论。弊端是其经常看完之后,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往下操作。经验分享式,大体以介绍我的经验,我的故事,我走过的路,我的思考为主。优点是,它是一个案例,不空洞,看完之后有感觉。弊端是,每个人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路都要靠自己走出来。你看到的这个经验和案例,你可能复制不了,你需要自己再去探索属于自己特色的康庄大道。

  

在这两种类型之间,我摇摆过很多次,最终我选择了后者。

  

在这本小书里,我会细数我记忆里自己在读博、留学、转行这条道路上踩过的坑。我将他们和盘托出,这样,正在阅读这本书的你,一定会感受到,原来我并不孤单。另一方面,我把我踩过的坑告诉你,以后你踩到这个坑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小。

13671738356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上一篇:考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你们有什么过来人的看法吗?
下一篇:来粤从事博士后科研 最高可获百万资助

返回
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