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资讯网落户一对一咨询服务
一个名校大学生,本科毕业选择直博,却有一天靠兼职送外卖维持生计。 近期,“名校博士生送外卖”“博士生延期毕业”等话题屡上热搜,引发热议,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博士生这个群体。 2014年,本科毕业于国内名校的孟同学选择直博本校,今年是他读博的第8年,也是他延期毕业的第3年,这期间,他没有发表任何博士毕业认可的科研成果论文,且达到最长修业年限,无奈只得办理结业手续。未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证的他,目前成了一名只有本科学历、没什么工作经验,靠兼职送外卖养家糊口的大龄青年。 本以为直博是一条节省时间的捷径,现实却是一再延迟毕业。据他介绍,他所就读的专业普通招考的硕士学制为2年半,博士为3年半。也就是说,先读硕士再读博士,需要6年时间。而直左边博学右边制为5年,顺利的话,可以提前一年毕业。 规定时间内没能完成博士学业的不止孟同学一人,现实中很多博士都会面临延期毕业。 01 毕不了业的博士生渐多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2019年我国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高达40%,其中接近一半延期的时间为一年,20%的延期时间为两年。(来源:第一财经) 如果延期毕业后依旧无法拿到博士学位的,将被学校“清退”。 近年来,多所高校清退了一批不合格的博士生。去年,江苏知名高校的125名博士研究生被予以退学处理,北京某名校的57名博士被退学。2020年,东北一高校的117名博士生被清退……清退多是因为“已超最长学习年限”,如没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论文不合格等。 与硕士不同的是,博士本身的论文要求和科研压力都较大。有的学校要求,博士毕业需要两篇SCI论文和一篇能过盲审的大论文。对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和级别作出硬性规定,是不少高校的常规操作。 而课题本身难度大、文章发表周期长等,也是博士生面临的现实困难。为此,近年来有些高校调整了学制,如厦门大学将博士生学制由3年延长为4年,中国传媒大学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 为破解延期毕业之困,解决延毕带给博士生的困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罗永章曾建议对博士生毕业时间实行弹性化管理,保证大部分学生可以不必延期而正常毕业。 他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课题的研究周期存在巨大差异,例如,与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同,大部分理工类学科更偏向于实验和应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开展实验研究,因此不能“一刀切”。“建议遵循科研规律,深入调研,了解各研究领域的普遍研究周期,合理制定博士生学制,以保证大部分学生可以不必延期而正常毕业。” 同时,他认为要制定科学的延期管理制度,使满足合理延期条件的博士生获得充分的时间,并通过设置资格考试、中期考核等方法,对不专心学业或科研能力不足的博士生进行严格监管,避免不合理延期,必要时及时淘汰。 此外,他还建议对博士生毕业实行多元化考核。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将技术成果、专利成果、科研贡献等纳入博士生毕业的考核指标,鼓励学生追求高质量的、划时代的学术成果,“要打破唯论文、唯影响因子的误区。” 02 博士生培养,改革! 实际上,不少高校在不断调整改革,博士毕业不再“唯论文论”。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发布新版博士学位授予规定,发表学术论文已不再被列为申请博士学位的硬性指标。贵州大学提出在研究生培养中,以“创新性成果”替代原本对于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要求。 2019年,清华大学提出“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 越来越多的高校废除硬性的论文数量要求,更强调多元、创新等价值理念。 而论文不再与毕业要求硬性挂钩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培养。 《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强调,研究生用于申请博士学位的创新成果,应当在相应学科领域体现一流水平、具有创造性。 清华在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明确,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分流退出。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推进质量控制要求的精细化、规范化,用客观、刚性的依据严格执行博士生分流与退出。 另外,在毕业前,博士生还需要经历一场中期考核,即高校通过笔试、口试等形式,对博士生的知识水平、学术能力、创造力等综合水平进行考核。 考核内容涵盖政治思想表现、学位课程成绩和所修的总学分、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 按照各高校培养方案规定,在限定次数内无法通过中期考核者,将予以分流,即淘汰或转为硕士生。 与此同时,教育部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应予以退学。此外,还要求各校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 03 高校出手“拯救”博士生 对于博士生在学习期间遇到的困难,高校该出手时也要及时出手。 有专家建议,高校应做好周期性摸底调查,提前做好预警,及时识别存在延期风险的研究生。在明确对象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导师小组进行“联合会诊”,为其学位论文的改进提供方向性指引和建设性意见。也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为缺少研究设备、环境的研究生创设符合其需求的研究条件。 例如,南京大学采取学校、院系、导师与博士生本人共同协作的方式,通过提前预警、过程帮扶,干预和解决博士生学业障碍,助力博士生学业推进。 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二级培养单位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机构”。该“指导机构”究竟该如何构成? 比如,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的学位点点长负责制,有别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研究生培养的横向统筹和过程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此为思路,建立健全二级单位的博士点、硕士点点长负责制,就可以建立由点长作为核心成员的二级单位研究生培养指导机构。 此外,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也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正如上文提到的孟同学,除了延毕有其个人原因外,与导师缺少沟通、导师分配的横向项目过多、被边缘化等也是他未能如期毕业的原因。 像研究选题与学生能力或兴趣不匹配,导致研究进度始终徘徊不前,专家也建议导师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术志向,结合其专业背景和能力基础,因材施教。 而导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进行全程管理,如果有学生真的不愿意学习放弃学业,也应该及早向学院报告。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左边红星新闻右边、第一财经、中工网、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教育报等,转载请注明来源。 举报/反馈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