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资讯网落户一对一咨询服务

咨询范围 表格下载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博士星妈:虚假的安慰带给孤独症家庭的,到底是什么?!

居转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文丨知乎作者与星同行

  

“孤独症”意味着什么?家长们也许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面对,总盼着“万一能好呢?”

  

于是,给江湖骗子钻了空子,试遍“偏方”倾尽所有,最终带给家庭更深的伤害。

  

一丝虚假的安慰,或许换来的是万缕的失望。而失望积累多了,绝望还远吗?

  

博士星妈再一次用她的冷静戳破虚假的、安慰剂似的“希望”,但愿家庭能看清真相,过回“正常生活”。

  

01

  

曾经坚信儿子能“脱帽”

  

家里有一个孤独症孩子,是什么体验?

  

我儿子是2017年4月份出生,大概15个月大的时候,因为他的进食障碍,我上网查找资讯,发现孤独症很多特征跟我儿子很像。当时正直炎热的六月,我一下就像掉进了零下几十度的冰窟窿

  

儿子18个月的时候被南京脑科医院确诊(高度疑似)的时候,一直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早有心理准备的我还是没忍住在医生办公室就哭出来了。医生可能是见得多了,默默地等我哭完,说找机构干预吧。

  

那句话就像是黑暗地狱中的一缕圣光,把我从绝望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对啊,还可以干预的,还是有办法的。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疯狂地上网找各种资料,打听南京的各大机构,买了很多孤独症方面的书,上了各种家长课。关注了很多左边公众号右边,加入很多孤独症家长群……

  

我看到了很多打动我的案例,某某孤独症5岁还不会说话,但是现在读大学了。青岛以琳创始人的儿子也是孤独症,现在读研究生了。家长群里也有人出来现身说法,他儿子3岁之前什么都不懂,能力特别特别差,现在7岁,上小学了。这样的案例让我内心感受到巨大的安慰,我儿子发现得这么早,肯定能干预得好,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将来一定能“脱帽”。

  

02

  

现实的“惨案”

  

然而有一天,我在网上刷到了这样的文章。

  

2017年4月8日凌晨,腹中已怀3个月二胎的母亲蓝夏和丈夫安城,带着14岁孤独症儿子在三亚海棠湾跳河自杀,最终14岁儿子溺亡,父亲失踪,母亲和未出世的孩子生还,并在2017年年底诞下了肚子里的孩子。

  

上世纪90年代,蓝夏夫妇离开老家到深圳打工,两个人艰辛工作,努力赚钱,终于在深圳买下一套房子,算是在深圳站稳了脚跟。2003年,他们的儿子小际出生,孩子的到来,让这个家庭变得忙碌又幸福。

  

然而,到了2005年,小际还不会说话,蓝夏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却遭“晴天霹雳”:孩子被确诊患有孤独症。

  

夫妇俩卖掉了深圳的房子,带着小际四处求医,从深圳到广州、上海,再辗转杭州、青岛,还借钱去日本治疗孤独症,可情况并不乐观。多家医院的医生直接告诉蓝夏,小际的病基本没有治愈的希望。可能因为付出太多,沉没成本太大,蓝夏无法接受,治不好就换医院。可12年过去了,14岁的儿子仍然只有2岁的智商,24小时要人看护,生活无法自理。

  

积蓄花得所剩无几,绝望的夫妇俩产生了轻生的念头。2015年至2017年,他们带着小际先后去了黄山、舟山、海口等地,寻找轻生地点,最后在三亚的海棠湾,发生了本文开头的悲剧。

  

这篇文章让我感到莫名不舒服,怎么会这样?当时的我赶紧退出了左边公众号右边,我不要看这样的东西,太可怕了。很快,我把它抛到了脑后。

  

03

  

努力后选择“躺平”

  

我老公跟单位请了一年的假,按照书上说的每周至少干预40小时。干预强度太大,大人吃不消,就请家教补充。其中最贵的一个家教是某机构的督导,300元一小时。虽然很心疼钱,但是想着趁孩子小,现在钱就是花在刀刃上,以后花钱的效果可能就没有那么好了。那时候,机构费用加上家教费用再加日常开销,平均每月花费超过3万

  

然而,一年下来,同期进机构的其他几个孩子都从机构毕业去上幼儿园了。可是我们花光了积蓄,俩人不上班专职带孩子上课学习,筋疲力竭,孩子并没有进步多少。在干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逻辑理解能力非常低,不用找医生评估,我自己都看出来他的很低。老公不相信,带孩子去妇幼测,果不其然。

  

我果断的停掉了家教,干预的目标调整为身体协调、手指精细和配合度训练为主,认知为辅,为将来的生活自理打好基础。我和老公都销假上班,重新安排生活

  

这种“躺平”的态度,让家庭的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家庭氛围也轻松了许多。今天儿子五岁了,干预三年多的成果是他会左右手交替拍球、会骑自行车、会用剪刀、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子、穿袜子,在外面玩,他能听我的指令走和停。虽然现在还是不认识颜色,对数字也没有概念,不会识别很多东西,但是我带他已经不太累了,他也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打发时间(剪纸和骑车)。我现在还不知道儿子的未来在哪里,但至少当下的我们是幸福的

  

04

  

“希望”的背后

  

我在机构接触到的不少大龄孤独症孩子,很明显的中重度孤独症,七八岁了还在拼命教语言、上口肌课,教各种知识。还有些家长对普校有着强烈的执着,宁愿延迟一年两年也要把孩子送到普校。有些家长把孩子送进了普校,每天过得胆战心惊,生怕接到老师的电话。还有些在普校坚持了几年,实在坚持不下去转去了特校,跟原先在机构的同学重新成为同窗,家长感觉多年的努力全都白费,情绪奔溃。

  

感觉这些家长仍不明白孤独症的真相,康复训练的重心没有放在孩子生活自理和社会功能上。

  

还有很多家长想走捷径,尝试各种偏方。例如:请大师算命、给孩子改名字、做针灸、经颅磁、推拿、饮食调整,还有各种封建迷信活动。我一开始非常积极给他们科普,告诉他们那些都是假的、没有理论依据的。还写科普文章,希望孤独症家长们能避开这些坑。骗子们从来不会因为你很可怜而放过你,反而会加倍地去欺骗你、压榨你。

  

很快,我就很沮丧地发现,那些走捷径的家长们不是不知道,那些所谓的“智商税”是没用的。而是抱着一种“万一有奇迹出现呢?”的心态心甘情愿被骗。

  

一位家长跟我说:我也知道做这些没用,就是找个心里安慰,感觉事情还没有走上绝路,还有点希望。我问他:做这些事情难道不花钱不花精力吗?家长说:当然花啊,好多钱呢。可是相比起干预训练,花钱的事情容易多了。

  

可是这些花钱的“安慰”除了花钱之外,真的没什么伤害吗?

  

我以前买过一次彩票,虽然买的时候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建设,安慰自己不中奖才是正常的,不中奖就当做慈善了。可是当开奖的时候发现没中奖,浓浓的失望之情还是充斥了我的内心。所有抱着“万一有奇迹”心态去做的任何努力,都是抱着一丝希望,而最后得到的却是万缕的失望。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落差难道不是伤害?失望积累多了,绝望就不远了。

  

05

  

反思:虚假的“安慰”之伤

  

我反思:这些虚假的安慰带给孤独症家庭的到底是什么?是在残酷现实面前添加了一个美好的滤镜?或者是一剂让你暂时忘却烦恼的麻醉剂?

  

家长们在这些虚假安慰的支撑下,始终逃避面对真相。

  

之前医生、机构、媒体给我干预建议是不是也存在着空白漏洞或者是错误?医生和各类孤独症书籍给我的建议是尽早干预,越早越好。网络等各大媒体传达出来的也大多是正面例子,不放弃、不抛弃,然后苦尽甘来。

  

我曾给一个左边公众号右边投过一篇稿子,编辑说太消极了,他们还是希望有积极正面的故事。我问编辑:如果家长们接触到的都是正面的信息,他们要怎么来面对自己不那么美好的现实呢?编辑摊手。

  

我反思:这些正面美好的故事是不是另一种不要钱的“智商税”呢?

  

这时,我又想起了上面的那个悲剧案例。如果蓝夏和安城能很早地认识到真相,调整目标,重新安排生活,会不会那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呢?

  

而我们的媒体是不是也有责任,把目标从传播积极正面的案例,鼓励孤独症家庭,调整为教导孤独症家庭如何面对真相、寻找帮助和合理统筹安排生活?毕竟就算是普通家庭,面对情感、老人孩子、工作问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孤独症家庭,他们需要有人来引导如何更合理地调配有限的资源,协调好每个人的生活,让大家都不要活得太累。

  

不要为了一个人牺牲另一个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不要被虚假的安慰掩盖了真相,正确认识它是所有成功的基础。

  

图源:pexels

  

高知高龄妈妈,有个重度低智孤独症儿子,她的人生会怎样?

  

训练八年,12岁孤独症女孩靠拼图赚钱!丨孤独症攻坚战04

  

“我真的快崩溃了!”12年资深,从重度焦虑到接纳,蜕变历程

  

-End-

  

9月14日21:00

  

暖星直播2.0

  

BCBA周琼瑜老师现场分析个案

  

支持所有观众实时连线咨询啦!

  

猛戳“预约”连线互动??

  

扫码领取新人礼

  

成为暖星会员

13671738356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上一篇:青海民族大学关于做好2020年 硕士研究生复试考前准备工作的通知
下一篇:上海落户新政!这几所院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落户!

返回
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