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资讯网落户一对一咨询服务
博士不是应该越老懂的越多吗 国内高校,体制内招人喜欢拿年龄卡人,国外不是,企业混一辈子,50岁照样去做教授,把毕生所见所学传授下去 就没个人说到点子上,最大的问题是项目申报的年龄限制 一者,三十五岁是我国各种青年项目申报的年龄限制。在国家级项目里,青年项目是最好拿的。学校不指望博士能拿国自然,但国家青基肯定是要的,不然学校靠什么去争双一流?这就是为什么好学校玩飞升即走的一部分原因,你在我学校拿了青基,算我学校的业绩,等三四年过去了,把你扔了再换一批年轻的接着拿青基,我学校国家级项目的数量不就上去了么。至于那些走了的博士,你猜其他学校还要不要你这个已经拿过一次青基的药渣? 二者,博士最旺盛的工作年纪就在三十五之前。后面精力体力都跟不上了,毕竟生儿育女家里事多。搞学术要讲究积累的。博士期间起早摸黑地读论文,大量阅读才有灵感。而年纪大了,已经和前沿脱节了。 三者,学校老人当政,谁高兴看到新来的一把年纪还使劲不动,小年轻可机灵了,让他往西不敢往东。 说到底,一切为了学校利益。 —————————————— 4.18添: 三十岁以上的博士真的真的不要读博后了,甚至不要玩非升即走。 今天在小木虫看到一个,国内读博后,35岁出站,博后期间拿了青基,但还是没留的下来。现在求职的一个省属双非,要求拿到国基面上才能留下来,不然六年非升即走。你想想,他要是不读博后,直接去这个双非,这个面上的要求就是青基。就是因为他已经拿过青基了,又过了年纪,新学校又不傻,它可不管什么青基面上,我只要国基,你拿不了青基,就拿面上吧。 你说留不下来的是不是药渣 不单单是35岁,而且男女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原因有俩,一个是青年基金,一个是四青帽子。简单介绍一下, 国自然青年基金属于国家级基金,要求申报者男性不大于35,女性不大于40岁,一个人只能申报一次。这个金额虽然少,但是一个是可以用博后甚至直接用硕博期间工作去申请,另外一个是大锅饭,会按照地域,学校,性别这些因素去分,而且没有大佬去明面上竞争,所以对于青椒来说算是非常友好的基金了,而且他还属于国家基金,对于学校来说是个政绩。一般来说拿到青年基金基本上就可以保证一定时间内的生存(6年一般是) 四青帽子代表的就是优青,也是男38岁以下,女40岁以下,还有青年长江啥的这些。这个虽然就涉及到门派,出身这些事情,但每个学校却都非常在意这个,因此就算你入职的时候不太可能立刻拿(院士门生另算),但是总得有个盼头,希望你有这个潜力。一般四青帽子都要看你通讯的工作了(依然天子门生另算),不过也不绝对。所以如果你35岁入职,你就只有两次机会,你要是31入职(正常普博?一届博后),你就有6次机会。这个东西也是看脸熟的,你多去露脸机会当然大一些,所以学校也爱要年轻。 如果说多大效力呢,青年基金能保证你40岁之前有份工作,之后就不一定了。优青之类的小帽子来一个,基本上这辈子都是铁饭碗了,当然你非要去清北这种还只能从副教授零时工干起,要是别的211和非一线985基本上还是随便去的。 因此,综上所属,35岁的卡主要是针对男博士,女性其实反而有优势(更迟截止,到40岁),而且,基金委也是要讲政治正确的,我老板去年参评那个组,就是最后因为前面通过的女性比例太难看了,最后几个pk的本子全选的女性,别的人做的再好也没用。所以女性如果真的有成果,目前国内形势反而好出头一点。而且现在各个高校也爱造神女性,可以回忆下,现在常推送到那些年轻明星科学家是不是女性居多?当然,要是在往上,杰青院士这些没有年龄界限,又咬的一嘴毛的,就是另一回事了。 21.4.15补充: 评论有人说为啥不按博士毕业年限,因为目前我国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许多地方院校或者研究所的部分正、副高没有博士学位,此外还有在职博士这个大杀器,如果按照博士毕业年限,很有可能就是50岁的某地方院校的副教授去申请青年基金,某位60岁快退休的教授读一个在职博士去申请杰青,到时候不给不还是算年龄歧视。一刀切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钻孔子行为 ————————————- 分割线补充下 我看别的回答里,有人觉得年龄限制是年轻人不好,本质上是老人对新人的压迫,但这个结果明显是弄巧成拙,制度本身是为了保护青椒,设想一下,如果优青没有年龄限制,35岁的人怎么和55岁的人去竞争?就算你成果出产率是别人5倍,你干了4年人家干了24年,你也没别人成果多,更何况人缘和名气这种东西呢? 年龄限制一开始是为了保护青椒,避免被大佬们扼杀了,但是我国科研人才明显不均衡,有的领域像环化材生,内卷的厉害,海归背景+大牛推荐+一堆顶刊才能当个特聘副研究员,有的专业像燃气轮机,高压电输送,清华的土博留本校做个博后直接去东南大学当教授,华北电力的博士和老板闹翻了也能去东北大学当pi。而在内卷最厉害的学科,比如化学生物,还非常依赖基金委的钱,据说已经到了连青年基金的二三十万都开始找院士/准院士级别的背书了,降维打击根本没法竞争,人家院士随便挂个名字发了nc这种oa期刊(有的院士连通讯都不要,完全单通),你从哪个角度都没法拼,人家也没违规,所以如果没有大佬背书,那就只能靠多参评几次混脸熟撞运气了。 这样一来,年龄限制反过来又倒逼高校搞年龄歧视,本身用来保护青椒的机制反过头扼杀了大批青椒尤其是男博士的生存,要知道女性多了三年不是仅仅三年,是多了一倍的积累时间和试错成本。 说实话,对这个体系性问题,我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解决;很多人一说学阀就恨之入骨,但真接触了了解了就知道,你从哪个方面都拼不过这些名门高足,更优秀的平台带来的是全方面的压制。开玩笑说句话,人家院士组水文的垃圾回收站,都比中国98%科研人员的上限要高,毕竟(文科和数学不了呢)科研圈不是武侠小说,胜似武侠小说,武当派的就是比海沙帮的强,因为学术圈可没有隐居的风清扬,或者猴肚子的九阳神功给你逆袭用。 在一个吃翔长大的环境,长大了也会告诉身边人,翔有多好吃,也会主动或被动的为翔站台,不信请看评论区那些有phdtitle的言论,完全一副高高在上的给别人的命运下定义。 一刀切35以后的就不能很好的科研,就比35之前的差,完全是主观的一面之词,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有社会调研吗? 说白了国内还是缺乏科学精神,高校仅仅是为了迎合各种基金而设置年龄卡人。 有些人本科直博,或者硕博连读,你问问有多少是职业规划(因为以后要进高校,至于是否真的热爱科研和适合科研,也是懵懵懂懂)而不是科研兴趣和爱好作为首要条件。当然吹捧卡年龄合理性的那群人也会给你列出各种论据(理由)来支撑他们的『观点』。 鄙人不才,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不应该以年龄为卡点:而是从phd毕业开始计时为准。有些人工作多年,然后去读博,在读博的过程中会不断思考,以前工作中的各种技术细节,沉淀也很多,这样的人读博出来,绝对是一个宝库。希望能够更加的科学合理吧。 相信看这个评论的应该年龄也不小了,我是真心建议一定要给自己留一条出国的退路。能出去的人在国外勤奋点,收益也绝不比国内的低,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当然,还是希望大家尽量留下来,毕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要靠各位呀,希望相关制度条例更加『科学合理』,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希望学历歧视,地域歧视,等级歧视能够离我们远去。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