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资讯网落户一对一咨询服务

咨询范围 表格下载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当硕士论文写出博士水准:上半年让我印象深刻的两本书!

居转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转眼间,2022年上半年已过,对于生活在上海的我们来说,这是十分特殊的半年。我们,没有了春天,所幸,我们还能读书。

  

首先介绍的这本书,书名叫《春去冬回:凉山彝族农民的流动生活》,知识产权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的,作者名叫罗木散,1993年出生的一位彝族青年,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生,看了一些介绍,这本书应该是在他硕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豆瓣上有一条评价就是“硕士论文写出了博士水平”,我认为这句评价还是很公允的。

  

  

这本说讲的是什么内容呢?新疆生产棉花,我们过去很熟悉的是中原地区有很多农民,比如河南、陕西等等,他们会在棉花收获的季节去新疆采摘棉花。所谓的棉农专列,就是这么来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不太熟悉的是,同样是在新疆,还有一批来自四川凉山地区彝族人,背井离乡,也在这里从事各种农业生产的工作。这一群人,正是作者在这本书中的研究对象。

  

应该说,作者的身份对于他开展的这项研究是帮助非常大的。一方面,作为彝族青年,罗木散可以通过亲缘关系,借助语言的优势,更容易的获得研究对象的信任,更好的和他们进行沟通。另一方面,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的身份,也给他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多少提供了一些便利。多种因素之下,促成了这部作品的诞生。

  

书中着重探讨了几个问题。首先是过去这十几年当中,为什么凉山的彝族人会不远万里,来到新疆这片远离他们故土的地方打工。其次就是这批彝族人,在新疆的整个社会生产环境当中,他们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哪些因素使他们能够在这里立足?第三点就是关于彝族人在新疆是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生态当中?在异乡,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什么样的?最后探讨的,其实就是如书名《春去冬回》所描述的,这群彝族人每年在新疆度过了繁忙的7个月后,还是会回到凉山。那么,在凉山家乡这5个月中,他们身上所发生的种种,与在新疆那7个月时,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背后,实际上蕴含着他们对生活、对人生意义的种种看法,这也是作者想要着重探讨和呈现的。

  

过去这些年,关于凉山的彝族人的研究作品,有不少,当中影响力最大的,恐怕当属台湾学者刘绍华的《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包括罗木散在《春去冬回》这本书中,实际上也有同《我的凉山兄弟》这本书展开对话。我个人会感觉,作者的身份的“特殊性”,是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能非常清晰的感知到这位90后学人他在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于这批同胞,对于凉山故土深厚的情感,一种很独特的情感,也正因为如此,这部研究作品也让我格外感受到他的温度。

  

  

《春去冬回》是我今年读的第一本书。那么春节之后呢,我又读到一本令我同样印象深刻,感到十分值得推荐的书,它就是《华盖建筑事务所(1931-1952)》,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一本新书,作者是蒋春倩。

  

  

过去十来年,“建筑可阅读”逐渐升温,近代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随之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其中就包括了华盖建筑事务所。

  

从1931年赵深创办赵深建筑事务所,到此后陈植、童寯相继加入并于1933年更名为“华盖”,前后21年,其逐渐成长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华人建筑事务所之一。

  

关于华盖,上海近代建筑风格》(郑时龄著)《上海近代百年建筑史》(伍江著)这两本概述近代上海建筑发展变迁的著作中均有提到。2018年、2021年,张琴教授又先后推出了《长夜的独行者:童寯1963-1983》《烽火中的华盖建筑师》这两本有关华盖,尤其是童寯先生的小书,角度独特,内容丰富,读来一气呵成。

  

尽管已有上述作品,但蒋春倩所著的《华盖建筑事务所1931-1952》依然令人眼前一亮。

  

第1-3章以赵深、陈植、童寯三人的家庭背景与求学过程入手,介绍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从美国学成回国后早期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以及最终走到一起,合伙开创事业的前后过程。第6章“事务所之外”则介绍了3人各自的家庭、爱好等“建筑师”这个身份之外的点点滴滴。此可以被视作三人的人物史。

  

第4章“事务所运营机制及人员情况”,介绍了华盖内部的人员构成、组织架构、财务情况等。这一章篇幅不长,只有区区不到20页,但回答了“华盖作为一家企业是如何运作的”这个问题。建议可以与《张镈:我的建筑创业道路》中对基泰工程司内部运作模式的回忆放在一起来读,会更有助于了解民国时期华人建筑事务所的内部生态。因此,这一章可被视作华盖的企业史。

  

第5、6章可以被视为全书的高潮,重点展现了1930-1950年代期间华盖留下的各处重要作品,以及在这样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三人如何因时而变,确保华盖薪火不断,坚持到1950年代初的种种历史细节。第7章则呈现了华盖未付诸实践的那些建筑设计方案。第9章,也就是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则对华盖在建筑设计上的理念与风格进行了总结提炼。这部分,可视作为一部建筑史。

  

可以说,这是近几年来个人最喜欢的一本个案研究类的建筑史研究著作。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内容详实。这从全书最后的附录部分就可见一斑,包括了华盖的大事记、项目一览表、现存作品指南(地图)、1930年代童寯旅欧日程表等等。作者能够收集整理出这些,显然是花了大功夫的。

  

其次是治学严谨。这本书令我影响最深刻的一点就是,每当我对书中一个观点、一段论述产生兴趣或是有怀疑,想要了解背后的信源的时候,几乎都能欣喜的看到作者贴心的做了注,仅仅这一点,就足以碾压市面上绝大多数所谓的建筑史研究著作、论文。反而更像是一本历史学著作。

  

最后就是作者对于史料的成熟运用。她会主动告诉读者,比如南京福昌饭店是华盖设计的这种讲法,目前看到的史料只有“孤证”,所以暂且存疑。或者有些论断,有相关史料作为支撑,但史料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要辨证的看待。

  

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就是在结合各方面史料进行比对的基础上,作者对陈植不同时期留下的文字、回忆的可信度,就给予了不同的对待:60岁之前的,相对可靠。80岁之后的,如果没有其他史料互为映证,则做存疑处理。

  

最后就是资料丰富,书中使用了大量的照片、图纸,对提升阅读体验帮助巨大,考虑到其中相当部分建筑已经不存,意义就更为不凡。还要补充的一点就是,书中作者使用的部分档案图纸,有可能是首次公开披露,尽管因为各种因素,暂时无法标注出处,但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已经很不容易。

  

总而言之吧,这是过去几年以来,我最喜欢的建筑史著作之一,它同张琴老师的两本小书,让华盖,让赵深、陈植、童寯昔日的种种为今人所看到,所了解。事实上,仅仅是民国时期的上海,值得研究的华人建筑师就有很多,所以,也期待着未来有更多这样的作品问世,用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档案史料,带领我们走进这段内容丰富的旧日往事。

  

举报/反馈

13671738356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



上一篇:硕士3万、博士5万,一线、新一线城市为何拼命巨额补贴抢人?
下一篇:2022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评审会重磅来袭!

返回
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