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资讯网落户一对一咨询服务
前两天,教育部公布了一则消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 2000年,国内在校研究生总数还不到30万。20年过去了,这个数字翻了十倍。中国,毫无疑问,已然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 不过,大多数人看到这一消息时,并没有为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惊人成就感到兴奋,反而对庞大的研究生群体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就业难题,倍感焦虑。 “学历贬值”,“扩招=就业”,“大国非强国”,“看来我要考博了”等尖锐而又无奈的评价,在这条新闻下格外火爆。 网友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道出了这个略显“魔幻”的事实:学历高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工作却也越来越难找。 更夸张的是,大学生获得学历的速度,甚至追不上学历贬值的速度。一个某985硕士毕业的朋友李霄,就给我讲过他败给时间的故事: “我2017年本科参加秋招,进入某互联网大厂的终面,最终离心仪左边offer右边只差一步之遥。当时我可以退而求其次,进入稍差一些的互联网公司工作;或者选择读研。” “那年,有很多研究生毕业的师兄都拿到了大厂左边offer右边。真的让人羡慕死!我觉得可能是我的学历不行,所以就读了研究生。结果,2019年再度参加秋招时,我发现自己连简历都过不了……" 读研,不仅是在和他人竞争,也在与时间赛跑。 自上世纪90年代国内高校开启研究生招生以来,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有两次剧烈的增长。 1994——2020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统计 第一次是在21世纪初的2000年-2010年。随后,在2010到2016年这几年间逐渐放缓了速度,甚至有的年份形成了负增长。在这6年时间里,研究生报名人数仅增加了37万人。考录比例也没有显著增长。 然而,2017年之后,研究生报名人数以平均每年将近50万人的速度开始爆发式增长。考录比也一路从3:1的稳定比例攀升,直接突破4:1大关。 这份数据还没有计算以考研之外的途径进入研究生队伍的人数。事实上,教育部一直在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总人数。2017年国内研究生总招生数超过80万,2019年则冲过90万。 今年,教育部早在年初就表示,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18.9万人,新增硕士研究点2000多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直接扩大了20%! 图片来自"知乎" 扩招无疑受到了经济形势的影响。疫情之下,惨淡的经济状况给202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研究生扩招成为一种解决就业的方案,把本应走进社会的大学生留在了校园,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无独有偶,国内第一次大规模本科生扩招在1999年拉开帷幕,高校本专科招生总数比上一年达到50%,并且在随后的几年内也保持着20%左右的增速。 图片来自“中国教育在线” 高速扩容的本科教育,吸收了很多高中毕业无学可上也无工作可做的年轻失业人员,但也无可避免地造成了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逐年降低。 如此看来,高等教育扩招已然成为避免毕业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一座避风港。 然而问题是,学生迟早要离开校园,如果用三年读研的时间仅用来躲避社会的风浪,那么三年之后又该怎么办?赌定经济形势会好转? 大规模的扩招带来的同时还有教育质量的下降。本来并没有准备好研究生教育的老师和学校被突然分配了研究生点,本来的研究生导师被一下分配了七八个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教育质量又怎么能有保障? 多种因素导致,读研成为许多人混一纸文凭的方法。如果在研究生期间没有明确自己的方向、没有对职业技能的准备和培养,仅靠一纸文凭就一定能理想就业吗? 当我们把学历当作一张交换工作机会的通货凭证时,在如今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学历这项“通货”的贬值就成了必然。 许言是糊里糊涂走进考研大军中的一位。“我学的金融,很多同学都选择了本科就工作,去银行、券商的都有。在他们眼里,金融读研没有用,反而是多几年工作经验更吃香。” “我当时也投了很多简历,但是多数都杳无音信。给我机会的公司,我又瞧不上。我想了想还是选择了读研,起码我对这个学科还有兴趣,而且研究生应该会更好找工作。” 2020年毕业的许言,重新回到了就业的队伍里。然而,他在一次面试中遇到的面试官居然是自己当年的本科老同学。“我当时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他,我感觉我这些年读的书都白费了,还不如早点去工作。” 有同样困境的小曼,曾经是一位985高校本科毕业的法学生,她在一家国企找到了法务的工作,年薪10万。“后来我走的时候年薪涨到了20万。我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里工作真的很轻松,没有挑战性,我当时感觉那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我选择去读研,读完研再读博。那段时间的压力很大,总有些报道说女博士自杀、女博士找不到工作和对象什么的。” 即将毕业的小曼,开始看向自己人生的下一站。信心满满的她却发现,自己连曾经离开的国企都进不去了,它们的招聘公告上赫然写着:“30岁以下,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优先。” “其实找不到工作还是次要的,我发现比起五年前,我不再向往理想,也不再有斗志。如果说读书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的话,读博对于我而言简直是负投资。” “当年我本科毕业出来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单位的部门经理都是博士学历。公司给配几十万的车,年薪四十万。那样的高度是我一个本科生不可企及的。所以我一直有想读博的心思,却很少去想孤独的学术生活是否适合自己。” 人生中关键的选择其实就那么几次,高考、考研、就业……机遇很可能蕴藏在这些选择之中,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 很多人只有在不得不面对的情况下,才会被迫做出选择。他们很少考虑自己真正的需求和目标是什么,也很少为此做出努力,其结果就是目盲地被人潮裹挟、淹没。 2011年从法大本科毕业的高强,被他的同学们称作“时代的幸运儿”。他以本科的学历成功进入了北京某中级法院做书记员。随后的一年,该职位就提高了考录门槛,学历要求至少是硕士生。 更让人羡慕的是,高强工作三年之后,按政策分到了位于北京大兴区的一套房子,现在价值差不多300万元。之后不久,该中院就再也没有给初级员工分房的福利了。 高强的本科同学有很多去读了法学硕士。等到他们毕业之后,发现自己在就业市场也不过刚刚能摸到北京中院的门槛。 什么叫“内卷”?“内卷”仅仅是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吗?事实上,不止如此。就业是市场和人才的双向选择过程,有选择自然就会有竞争。竞争机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然而,如果你辛苦学习了三年,已然获得了更高的学历和水平,却发现对于市场而言自己的价值与三年前相比,并没有得到提升。那你的辛勤耕耘无疑是给”卷走了”。 归根结蒂,高等教育的边际效益在递减,市场对学历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当下的学子是在用更多的付出,换取更少的回报。 当然,没有人能够预言三年后的市场变化,没有人能像高强一样总是占据先机。在就业竞争随着学历比拼水涨船高的几天,读研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一般选择。 本科也好,研究生也好。教育不是一张通往就业市场的保票,顶多算是准入证明。 见识、经验、应用型的技能,这些能力才是社会竞争中真正被需要的。相比于高等教育的边际收益困境,技能培养还处在红利丰厚的阶段。 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多实习、多考证、多见识。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你才不至于被内卷的学历所困。 更关键的问题是,在做一切努力之前,你要首先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认识你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这才是高等教育该有的目的。 如今的高校里,学子们为了获得更优质的学历而奔波,刷绩点、考雅思、发论文,重复着从中学以来就习以为常的“做题家”思路。 高等教育虽然名义上不再是应试教育的一部分,却在现实中成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大考场”。 问题是,如果一个舵手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前行,他的技术再好也无济于事。 一个人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往往并不会在将来的职位上被应用。但是这些深奥的学科,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智力和思维,让人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另一方面,大学能给了人们眺望社会和未来的跳板。站在人类理性的高峰上,我们可以更清晰更客观地观察社会百态、世间万象,对自己未来的人生理想有明确的认识。 从北大毕业的李雪琴,自述一度陷入抑郁中,她有句话说的在理:“人贵在自知之明,我心里有数,什么行什么不行。什么东西是虚的,什么东西是实的。什么东西是你真正的能力,什么东西只是你暂时的。” 李雪琴参加“脱口秀大会” 与时间赛跑,不止是要跑够快。找到那条属于你自己的跑道,才能事半功倍,走出学历贬值的困境。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