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资讯网落户一对一咨询服务
一、事件: 深圳龙华区教育局 薪酬待遇: 年薪本科生26万+,研究生28万+,全日制博士还另外奖励20万,优秀毕业生奖励3—8万。 优先为受聘者申请人才住房、长租公寓。 全年带薪休假165天+。 最终,491人入围体检,其中:北京大学48人、清华大学28人。 深圳中学 拟聘名单28人中,4人博士,剩余24人硕士。学校方面,10人来自北大,5人来自清华。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 拟聘名单20人中,19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其中有13人为清、北本硕连读生。 华中师大一附中 9位拟录取者中,6人是顶尖大学博士,其余3人均为清华、北大硕士。 二、话题: 清华北大硕博士去中学教书 1.反方: 这体现就业形势困难,并质疑称高材生不一定适合教书。 大材小用,浪费人才。 功利化。 超级中学,破坏教育公平原则,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 2.正方: 点赞称“就该是顶级人才来教书育人”。 理性看待。 基础教育之福。 三、媒体: 1.《20位新老师19位是清华北大硕博,这所中学火了!》 新京报 记者:张彤、吴荣奎 文体:通讯报道 立场:中立,偏肯定。 知情人:并非个例请理性看待 知情人士表示,教师在深圳很受尊重,这并非个例,望大家理性看待。 专家:学校需要优质教育资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上述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北大清华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去当老师呢?” 学校就需要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能发挥作用,跟在其他岗位上发挥作用是一样的,甚至可能对社会更有价值。 2.《清华北大毕业去中学教书,竟被质疑“大材小用”?》 《中国教育报》 作者:钟焦平 文体:评论 立场:绝对肯定,批评质疑者。 从题目看,一个“竟”字,感情色彩就有了,似乎有批评的口吻。 优秀人才去中小学,其实是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扩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名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从事基础教育绝不是浪费人才,从事基础教育的优秀人才恰恰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 优秀人才应不应去中小学从教,是一码事,这一点不应有争议。 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好事、幸事。 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着这样的实力与机会,一些“县中”以及农村学校甚至面临优秀教师流失的困境,由此也引发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担忧。 让优秀人才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夯实根基。 3.《中学引进人才应避免功利化:莫让名校硕博士,成为名中小学的特权》 澎湃特约评论员:杨三喜 文体:评论 立场:肯定多,否定少 从题目看,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本质是“功利化”和“特权”。 名校毕业生“下嫁”中小学,早不是新闻 “下嫁”,似乎有感情色彩。 钱穆、吕思勉、陈垣、陈寅恪等人都曾经在中小学当教师,叶圣陶、陶行知等教育家,也将改良教育的阵地放在中小学。 陈寅恪,曾经在清华大学国学院、岭南大学任教,去中小学当过老师吗? 我们要破解“钱学森之问”、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突破口或许就在基础教育阶段。 钱学森之问,中国教育问题。 清华北大培养不出大师,能怨中小学基础教育吗? 在名校博士生也不再稀缺的背景下,其他行业里的博士硕士都已经很普遍,中小学校引进几个博士硕士,有什么稀奇的呢? 有什么稀奇的呢?等于是说清华北大硕博士当中小学老师不稀奇! 那些名校毕业生当中小学老师是浪费人才的说法,可以休矣。 可以休矣,等于说闭嘴! 因为“仍然持这种观点,就太不与时俱进了”! 从十年前个别学校的实验,到今天的遍地开花,更多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校从事基础教育,是基础教育之福。 也有一些声音担心,一些学校在引进优秀人才时存在“唯学历论”,甚至“唯清北论”的功利化倾向。 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只是看中了眼前的优厚待遇,恐怕会辜负公众的期待。 冰火两重天的现实,构成了今天教育公平的一大困境, 公众担心,名校集中越来越多的优秀师资,并依靠师资吸纳更多的优秀生源,会形成“马太效应”,创造更好的升学业绩;而落后地区的学校不得不面临师资和生源的双重流失。如此,受损的不仅有教育公平,更是社会公平,是欠发达地区学生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的机会。 4.《清北毕业生扎堆去中学教书,不应成常态》 华声在线 作者:程振伟 文体:评论 立场:质疑 扎堆,反复出现。 年薪达30万, 对清北毕业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虽说毕业生有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但是清北毕业生如此扎堆进入中学任教,恐非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福。 清华和北大,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理工、人文社科最高学府。清华大学2019年的办学经费,是276.44亿元,北京大学则是189.17亿万,在所有高校之中,都可谓名列前茅。清华北大的办学水平,其毕业生的具体走向,毫不夸张来说,可谓关乎国运。 办学意图是“为国家育栋梁”的清北,如果大量毕业生投身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是否是人才浪费? 毕竟高端如南山外国语学校、深圳中学,其师资稍微不错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 几乎是“非清北毕业生不录”,而且精确到“清北本硕连读注重血统”,是否有“拼头衔”“讲出身”之嫌? 试问,“拿重金、被当作未来栋梁培养”的清北毕业生是否该多考虑“解决国家的卡脖子问题”? 我国发展教育的两大价值取向,一个是高质量,一个是教育公平。 而更令人担忧的则是,深圳一些名校“师资拼清北血统”,这是在建超级中学的节奏啊,是否会因此加剧广东省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呢? 清华北大毕业生,因为兴趣情怀投身基础教育,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因为看到眼前利益择职,而且这种短视择业观在清北蔚然成风,那岂是国家民族之福? 恐非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福。 岂是国家民族之福? 说得好!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