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资讯网落户一对一咨询服务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这是一份针对有志于回国从事教育行业的留学生调研报告,蓝象以问卷+个人深度访谈的形式探索留学生的求职心路。 调研样本概况 本次问卷征集了共105名对教育感兴趣、有志于回国求职的留学生反馈。问题集中在留学生如何看教育行业、留学生的求职偏好、留学生如何看回国求职三个方面。 90%以上的问卷填写者来自哈佛、斯坦福、哥大、宾大、加州伯克利等美国名校,83%问卷填写者为女性。 在学历方面,43%的参与者已毕业,36%硕士在读,16%本科在读,博士生仅为个位数。 在专业背景方面,教育学专业占比45%。但同时,金融商科、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类留学生共占比55%,可见欲回国投身教育行业的人才背景越来越多元丰富。 同时,蓝象对近10名期望回国在教育行业求职的留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了解他们的经历和观点,以下报告均作匿名处理。 最后针对数据显示的结果,蓝象访谈了3位有海外留学背景、并选择回国创业的蓝象系创始人,希望他们的观点和见解对留学生有所帮助。 本盘点结论由作者调研分析而成,并不意指完美地概括所有信息,可能因更新、完工或修正等原因而改变文章内容。 留学生看教育行业 国际教育成为最受留学生关注的教育领域 当被问到留学生关注教育行业的哪个细分领域时,超过60%的留学生表示国际教育领域是其关注的重点。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对国际教育领域的关注与自身经历息息相关。因为享有过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很多留学生开始思考如何把这些国外资源运送到国内。 小月从高中起就在美国求学,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她在留学期间就经常给高中学弟学妹分享申请经验,在当地留学圈里颇有名气。 看到了国内学术思维辅导的缺失,她目前正准备做一个创业项目,帮助申请人提前在国内学习学术论文的写作,以此发展批判性思维等思维方式。“通过努力能让中国学生不出国门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我想做而且能做的事情”,她说。 当然也有人抱有不同观点。蓝象资本投资总监王凯峰就认为,留学生在教育行业求职或创业,不必完全局限在自身所熟悉的国际教育领域。跟不少留学生交流过,他感慨:“中国的教育市场非常庞大,而国际教育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块。留学生完全可以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近一半的留学生感兴趣素质教育领域 除了国际教育,受关注度高的第二大领域是素质教育。44%的留学生表示对素质教育感兴趣。 琪琪本科就读于加州伯克利分校,今年秋天即将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她自幼开始学习多门乐器,在大学就加入了阿卡贝拉清唱社团,平时也会兼职钢琴陪练,并因此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我理解的素质教育是能让一个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教育。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能在这个领域做一些教育项目”,她满怀憧憬地说。 教育公平、教育创新、教育政策成为关键词 另外,教育公平、教育创新、教育政策等关键词也出现在了留学生关注列表中。 佳颖目前在斯坦福攻读国际比较教育硕士,在湾区教育大会上她看到了国内双师课堂的展示,一个老师加一个助教,配备摄像头和麦克风,就能给山区的孩子上一堂精彩的英语口语课,现场的观摩让佳颖激动不已。 “我一直思考如何解决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那天的双师课堂更让我坚定了科技能解决教育中两个矛盾点——教育不平等和个性化的信念”,她说。 留学生求职偏好 这群留学生充满不少情怀和理想,而究竟他们对于回国从事教育行业这件事普遍有什么样的看法呢?下面蓝象将通过数据为你一一揭晓。 成长空间、兴趣热情和薪酬福利是留学生最看重的因素 求职时,这一群对教育感兴趣的留学生最看重什么?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成长空间、兴趣热情和薪酬福利。 超过9成的留学生看重职业的成长空间,成长空间远远超过其他因素排在了第一位。 毕业于剑桥大学的海归潘田翰,是专注于国际课程培优的唯寻国际教育创始人,面试过许多海归求职者,他总结道:“成长空间几乎是所有名校毕业生的一致期望”,“我觉得大家谈成长空间时更多是在谈时间成本,年轻的海归现在很看重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 为此,唯寻会为新老师设置导师制,帮助老师快速熟悉业务;同时在入职初始就为员工设计多条发展通路,帮助员工发展核心竞争力。 如何评估成长空间呢?通过多人访谈,蓝象发现不同人有不同的评估标准。 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晓林曾有机会获得国内的大学老师工作,但最后还是决定加入了国内一家教育公司做管培,这份工作有机会让她在各个部门轮岗体验。“成长空间对我来说就是做有挑战的事情,有机会体验到更多”,她说。 在香港和美国有过留学经历、曾在美国当过一年老师的林达则认为,成长空间与公司老板和同事是密切相关的。“我比较重视和老板以及同事相处的感觉,如果他们能给予我信任和施展的空间,我相信我会成长很快”,她充满信心地说道。因此,从斯坦福教育学院毕业后她计划加入一家初创公司,从事教育投资工作。 除了成长空间,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希望工作能够激发其兴趣热情,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感和意义感。 “教学的魅力在于,我踏踏实实地付出就能看到回报的,能给别人带来长期、直接的影响。这是别的行业的工作所不能带给我的”,小月说道。 对教育初创公司普遍看好,大公司不再是唯一选择 如同访谈者所提到的那样,这一代留学生更注重自我成长,不再盲目追逐大公司光环。 问卷结果显示,58%的留学生表示愿意加入初创公司,约3成留学生对公司规模没有明显偏好,大公司不再是唯一的职业选择。 提到为何选择初创公司,不少访谈的留学生讲出了他们的想法。普遍认为,初创公司的沟通管理更加扁平化,能够接触到各类岗位,同时团队普遍年轻、有冲劲。 “选择初创公司,团队就是一切。我认为团队里每个人的名声和行为对于我都很重要”,有受访者这样表示。 蓝象观察到,如今不少教育初创公司的创始人本身也是海归,他们懂得这类员工需要什么。为公立学校提供北美外教直播课堂的100课堂创始人刘东阁就表示,他会把员工当成用户,在入职时就跟员工交流其未来几年在公司期望得到的收获,并且每月与每一个员工沟通1小时左右,沟通时甚至还会记笔记,帮助员工成长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对回国第一份工作薪酬预期普遍较高 上文提到的求职考虑因素中,薪酬福利排在了第三位,仅次于成长空间和兴趣热情。 经过调研蓝象发现,留学生的薪酬预期普遍较高。74%的留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超过1万元,期望月薪集中在“元以上”和“-元”区间。 多数访谈者提到,高昂的留学费用和自身能力强是其提出高薪资的原因。 当然,还有少数留学生表示“没想好薪酬期望是多少”。 不同专业背景留学生对于教育行业岗位的偏好不同 在教育行业的岗位选择上,教学教研岗目前最火爆,近3成留学生希望从事教学教研工作。研究分析岗同样获得广大留学生的欢迎,仅次于教学教研岗。 针对教学教研火爆的现象,ViaX在线科研教育创始人曾诗然总结了教学教研类人才的三点核心技能:参与过教学课题的研究,具备用户思维,能与各方沟通合作最终落地。什么叫做最终落地?曾诗然举了一个具体例子:教研负责人前期需要做大量工作了解用户需求,并与海外专家合作,把课程中的专业术语转化为用户听得懂的语言,减轻学生在课题式学习中的负担。 若按专业细分,蓝象发现不同专业的留学生对不同岗位偏好是不一样的,留学生有意识从不同角度切入教育行业。例如,教育类留学生会集中求职于教学教研和产品运营岗;而金融商科专业的留学生则更偏向市场/销售/公关/媒体等泛商科类岗位。 当然,问卷也反映出,有少数的留学生对目标岗位规划并不清晰,6%的问卷填写者表示“没想好从事哪个岗位”。“身边的学教育的年轻人普遍迷茫,毕业之后不知道国内有什么岗位、每个岗位的所需技能是什么”,不少受访者这样说道。 留学生看回国求职 认为国际视野、语言优势和沟通能力是自身优势 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43.25万人,超过8成留学生学成后回国发展,同比增长3.97%。 与国内大学生相比,海归从事教育行业存在什么优势?在本次调查问卷中,超过8成的留学生认为,其优势在于国际视野、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美留学7年的小月就表示,美国创新氛围浓厚,几年在美国的留学经历让她获得新的视角、新的资讯和理念,而中国又正处于需要大量教学创新理念输入的时代;在这方面留学生在教育行业里是有天然优势的。 值得注意的是,仅有45%的留学生认为海外留学的专业背景是其从事教育行业的优势,排在所有选项的最后一位。 缺乏渠道了解国内招聘需求和市场是海归最大痛点 据问卷显示,约7成留学生认为,不了解国内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环境是阻碍其回国顺利求职的最大因素。 另外,近半数留学生认为回国时间不合适、缺少求职渠道阻碍了其回国求职。由于留学生人在国外,除了少数名校有国内企业招聘会和举办教育论坛,大多数的留学生仍缺乏一个有效与国内雇主沟通的渠道。 还有3成留学生认为需要调整适应国内工作和生活方式,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已经确定回国工作的留学生。在访谈中,蓝象发现其主要顾虑是国内外沟通方式差异、回国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问题。 国内雇主说 针对问卷和访谈中留学生的困惑和焦虑,我们也访谈了3位有海外留学背景、并选择回国创业的蓝象系创始人,希望他们的观点和见解对留学生有所帮助。 100课堂创始人刘东阁 工作前几年的成长速度决定了后期的回报。建议海归更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快速知道自己的能力模型是什么。 实践得真知。通过实践不断迭代,这样才能走出舒适圈成功跨界。 唯寻国际教育创始人潘田翰 这是好的一个时代,海归做教育有先天性的优势,但还是要发展自己的核心技能,几年之后资源导向性的优势可能就会丧失殆尽。 另外留学生回国需要更接地气,不仅怀着教育初心去做事情,还需要懂得从商业角度、整个产业链条去看问题和做事情。 ViaX在线科研教育创始人曾诗然 海归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保持谦虚心态。看的广不代表能力强,还需要经历耐下心打磨和沉淀自己的过程。 国内工作和生活不能完全分开,只有具备一定的对人对事的开放包容心态才能实现更好地落地。 本文转自蓝象营,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左边芥末堆右边立场。 举报/反馈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公司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